我们中国最讲究家庭的情感联结,对于亲近的所爱之人,我们充满了各种“舍不得”,尤其舍不得孩子吃苦。

父母常常会说:“我们多吃点苦,就是为了孩子不用再吃苦”,因此从小就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连教育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同时,高度的投入也意味着高度的期待和要求,为此怨声载道:“我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我为你花了这么多钱,你怎么还是学不会?”家庭充满冲突,甚至造成关系破裂、孩子抑郁等严重后果。

但如果我们都能学会舍得所爱的人“受苦”,这些不幸和悲剧,就不会上演。

为什么这样说?
 

01 不舍得让所爱的人受苦有什么后果?

我想分享来访者小A的故事,小A的家庭特点是:同样的父母,造就了一个独立的女儿和一个无法独立的儿子。

小A是位35岁的女性,也是一位姐姐,自小乖巧懂事,懂得察言观色。

因为家族有些重男轻女,所以她只能以更加懂事、贴心和听话赢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在父母眼中,她也是听话的孩子,不需要父母操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都相对顺利地完成,是父母的骄傲。

相比之下,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就“淘气”多了,弟弟考学一路不顺利,毕业后还需要父母接济。父母不仅担心他的前程,还愁苦他的婚姻大事。一说到是否结婚,弟弟就会和父母吵架。

双方一吵架,都会寻求懂事的姐姐的帮助,父母哭诉自己的辛苦,弟弟抱怨父母的不理解。

为了缓解父母和弟弟的关系,小A一方面站在父母的位置尽可能照顾弟弟,期望他能够独立,为此多次和弟弟发生激烈冲突;

一方面她又在父母面前为弟弟说话,期望父母看到弟弟的不容易和困难,改变和弟弟的相处方式。

无奈的是,不管小A怎么努力,父母不愿改变,弟弟也不愿改变,家庭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有不改变的理由。小A感到无能为力,深陷关系的冲突之中,左右为难,痛苦不已。

每次和父母、弟弟沟通,都是一番唇枪舌剑,彼此都会深深地受伤。

经过一番挣扎,小A鼓起勇气走进咨询室,她不想再如此痛苦地夹在父母和弟弟之间,但她也舍不得眼看着亲人之间血淋淋地互相攻击。

在咨询过程中,小A终于意识到,自己被深深地卷入到父母和弟弟的互动关系中,太想要替他们解决问题。面对弟弟时成了父母的化身,面对父母时又成了弟弟的替代,所以既做不好女儿,又做不好姐姐。

同时她也看到了是父母和弟弟的互动模式造就了他们纠缠的关系,并非是某一个人的过错,更不是她的错。

认识到这些,她才有可能卸下不属于自己的重担,放下不属于自己的痛苦。
 

02 把生命的责任和自主权还给对方

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生命的责任和自主权,我们不能够代替任何人活他的一生,我们也代替不了。

这里的任何人,既包括父母、孩子,也包括伴侣、朋友等等。

在小A弟弟的成长过程中,要和一个光芒四射的姐姐竞争是很有压力的。

弟弟很少获得父母的鼓励和肯定,几乎都是被批评和指责:家里东西坏了是弟弟搞的鬼,成绩不好了是弟弟没有努力……所以弟弟很少像小A有自主决定自己事情的机会和空间,在父母眼中他永远是那个不够成熟、长不大的小男孩。

弟弟的不省心,其实是在跟父母联结和抗争,他既需要父母的照顾又想要独立和被信赖。

小A的父母认为儿子淘气,不舍得儿子“受苦”,于是包办所有可以为孩子做的事,哪怕孩子早已能自立,仍觉得他没有结婚就是没长大的孩子。

在他们的观念里,小A事事让他们放心,他们便可放手相信女儿;儿子事事让他们提心吊胆,所以没有信心给儿子空间,哪怕是儿子的职业发展方向,父母也要参与,生怕他走了弯路。

小A呢,因为有父母的相信和支持,在学业和事业上都顺利实现自我独立,但在情感关系上,很容易被卷入冲突中。因为她太想要去做些什么证明自己,以此获得别人的肯定。

小A的痛苦正是在于她想替弟弟承担一切,这种承担看似无私,实则是剥夺了对方为他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机会。

因此,舍得让爱的人“受苦”,就是不代替对方去解决他原本要承担的责任或问题,把生命的责任和自主权还给对方。

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他自己。

小A弟弟与家人的抗争,无非是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

小A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无非是想让孩子长大成人,独立自强;

小A想要的,也不过是成为一个贴心的女儿、懂事的姐姐,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每个人都没有错,每个人都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正是这样的期待压缩了对方成为自己的空间。

不能成为自己,要成为别人眼中的样子,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内心要承受多大委屈和压力呀!

这样的期待也容易让我们看不到对方本身作为人的部分,剥夺了对方成为自己的权利。人生一世,若是不能成为自己,岂不是白来世界一遭?

也许会有人说,对对方抱有期待,这是错的吗?

当然不是,只是我们要区分:这是我们将未实现的梦想加诸于对方身上,弥补我们自己的遗憾,还是真的是对方想要的?

若是你的期待和对方的憧憬正好一致,皆大欢喜;若是恰恰相反,你想让他稳定,他却一直想要自由,那时切切记得:把生命的决定权还给他自己,我们可以提建议、帮助分析,但决定权一定要在对方手上。
 

03 如何做到舍得爱的人“受苦”?

a. 改变认知,相信自己,也相信对方
也许有人会说“我要是不管孩子了,他走歪了怎么办”。

人的生命就像种子破土生长,需要大地滋养、阳光雨露,但没有谁可以代替种子本身的生命力去破土萌发。

要知道,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成为一个挺拔向上的人。

小时候我们精心照顾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就要学着放手,一点点把原来“包办”的孩子的责任还给他们,这才能教会他们自立、自强、自我照顾。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所有的关系都是为了靠近,唯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分离”。

既是说父母对孩子的深爱,又在说最难放手的其实是父母。父母能把命都给孩子,可想而知放开孩子的手难度有多大,因为放开似乎意味着分离、断联。

电视剧《小别离》中就有一幕,孩子一离家,父母就异常失落。

虽然放手很难,但却是必须的,这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修炼。

给孩子空间和机会,相信他哪怕与我们设想的样子不同,也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就是送孩子最大的一份底气。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如何,父母都为自己兜底,这也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b. 越鼓励,越独立
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上下级工作关系,前者放手才能有效锻炼后者各方面综合能力。

如果什么都安排好,后者只能按部就班的执行,整个过程没有动力、没有激情,也没有成就感,自然无法达到锻炼的目的。

当然,这个放手肯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贸然放手更可能让对方手足无措继而昏招频出导致严重不自信就得不偿失。

越鼓励、越自信、表现越好、越放手、越自信,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c. 提升觉察力,清晰化边界感
父母舍下了内心的不舍,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一直躲在父母庇护下的孩子,会缺乏独当一面的“我能行”,在大事来临之际无法独立承担。

好的父母,不是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是要教给孩子安身立命的本事。

这就要求父母们要觉察内在的情绪及情绪背后的需求,不用情绪绑架孩子,不让孩子替我们弥补遗憾。

虽然父母生养了孩子,但从孩子出生起,就和父母有了发肤之别,这就是最起码的界限。

从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孩子需要被父母允许、祝福、鼓励、支持……

倘若父母能够清晰区分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孩子的;哪些是孩子需要的,哪些是自己能给的;能够不干扰、不侵入孩子的边界,又能适时地支持、理解自己的孩子,那将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对孩子、对父母都是如此。
(本文来自网络,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