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无法走出舒适区?心理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人欲罢不能?为什么明明我们很想要改变,却总是改变不了呢?
 

舒适区为什么难以走出去

舒适区为什么难以走出来?简单来说,舒适区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对大部分事件的处置方案,其本质都是为了应对焦虑。而越是感受到威胁、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我们放下了以前用来应对焦虑且行之有效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而这必然让你不舒服,这也是情感的大象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也给走出舒适区的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什么是舒适区

“舒适区”是诺尔·迪奇提出行为改变理论,同时提出的还有“学习区”,“恐慌区”。

从图中可以看到,熟练掌握的知识越多,舒适区就越大,舒适区是逐步扩大的,直接跳出舒适区的结果是恐慌。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跳出舒适区”,只有走出舒适区、扩大舒适区,继而进入学习区。

错误解读舒适区理论,越过了“学习区”直接跳入“恐慌区”,身处恐慌之中,又怎么能留出足够的心力学习呢。

更有一些人,用把进入恐慌区解读为跳出舒适区,把痛苦恐惧视为成就,视为正确,以此压榨,更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人类的进步是源于对舒适的追求,而不是源于追求恐怖。为了逃避皮鞭而努力的是奴隶,为了废除皮鞭而努力的才是英雄。

正确认识了舒适区理论,从被逼而动,变成为自己谋求舒适,主动进入“学习区”这个中间地带,慢慢扩大舒适圈,把恐惧逼到边缘。就像吹气球,往舒适气球里吹知识的气,才能扩大舒适区,现在恐惧中,扩大的只是恐惧。
 

怎样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并不难走出,你逼自己一把,就走出去了。但这个逼一把,要结合上方舒适区理论来阐述。也就是说,你逼自己一把,是逼自己进入学习区,而非直接跳入恐慌区。人的本性是趋吉避凶,你没做任何准备就跳入恐慌区,当然会下意识的恐慌,而后迟迟不愿行动。

如果你真的有过细致的规划,你按照你的规划一步一步在推进,学习区不断扩大完善,直到覆盖了恐慌区,那个时候,还会恐慌吗?

之所以走不出去,只有一个原因,你的准备不足。

所以,该准备什么,就踏踏实实去准备把。
(本文来自网络,作者佚名)